孤注一掷!不到1年,从51亿亏损扭转为18亿盈利,这家公司究竟都做了些什
来源:热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10-14 05:31 关键词:公司,盈利,公司,盈利 阅读量:14440
职场行为是一般经济学及具体的行为经济学所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这一话题之所以如此重要,一个基本原因是,几乎所有商业企业最昂贵的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力,公司和机构在人力资源方面投入的金额令其他所有开支都相形见绌。适当规划职场的激励机制可节省大笔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产生效益,但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会直接促进产量和利润上升。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这方面的一个经典案例发生在1992—1997年的美国大陆航空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航空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至1994年则达到惊人的6.19亿美元,公司内部审计查出起降晚点是造成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当然,巨额亏损不能无限期持续下去,而大陆航空公司已濒临彻底破产。
大陆航空公司正确地推断出,若要公司幸免于难,它们必须更改提供给员工的激励措施。确保航班严格遵守时刻表是一道“生产工序”,其可靠性取决于最弱的一环。每次起飞前均须进行许多道预检和准备程序,一道程序延迟都会造成飞机起飞严重晚点。经过一系列对此问题的分析,管理层决定实施代号为“前进”的计划,为挽救航空公司于绝境孤注一掷,进行最后一搏。
“前进”计划的核心元素之一是允诺每次公司排进月度准点起降前五名,其后一个月都会向每名员工发放65美元的奖金。该计划效果显著,立竿见影,不到一年,即1995年大陆航空公司便将6.19亿美元的亏损扭转为2.24亿美元的盈利。
耐人寻味的是,“前进”计划的奖金环节对挽救公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却是一项集体激励措施,而非个人激励措施。受到嘉奖的是团队合作,而非突出的个人贡献。
▌制定激励计划的突破口在哪里
职场的员工团队是很有意思的社交世界缩影,理智与情感均被牵扯其中。几乎在世界各地,团队都构成了经济和机构工作的重要因素。要想深入理解职场的团队行为,须广泛采用数学模型和博弈论,因为若不首先了解在理性和自私的假设下,我们应该对团队成员的行为作何预测,就不能指望理解心理和情感现象对团队的成败有何作用。具体而言,我所用到的是博弈论的分支,即契约论。
一项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表明,奖金与工作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远非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般简单直接。在职场团队的情况中,个人奖金可能会产生减少工作积极性的效果,这与心理影响无关,也与内在动力与金钱动力的区别无关。
假设你是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板,手下有两名员工:一个叫D先生,负责开发;一个叫M先生,负责营销。只有开发和营销环节都成功完成,该公司生产的软件才能盈利。每名员工均可在以下两种可能的行为中选择其一:努力工作或不努力工作。努力工作的员工一定可以成功完成任务,但假如他不努力工作,成功的概率仅有50%。
软件开发和营销依次在两个阶段进行:D先生先开发出软件,M先生再进行营销。两名员工处境不同,不仅是因为其工作进行的时段不同,还因为M先生可以看到D先生是否有努力工作,而D先生却无法预知M先生是否会努力工作。你作为老板,有责任为员工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以最大化员工努力工作的可能性。遗憾的是,你无法监测每名员工对工作的真实投入程度。你唯一的确切衡量指标是公司是否盈利,而激励制度仅在项目成功、公司盈利的情况下,才会给两名员工发放奖金。
为完成这一模型,我们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细节:员工努力工作所遭受的痛苦程度。毕竟,假如员工喜欢格外努力地工作,就没有必要提供奖金对他们予以激励了。我们会假设,努力工作产生的痛苦相当于1000美元。须谨记,你作为公司老板,在项目完成后,无从知晓D先生与M先生之中究竟哪名员工确实努力过——可能两人都努力了,可能只有一人努力了,也可能两人都没有努力过。你唯一知道的一点是项目成功与否。那么,你应该为每名员工设立多少奖金呢?
试考虑以下奖金结构的示例:D先生拿到的奖金为1400美元,而M先生拿到的奖金为2010美元(项目成功,奖金才会发放)。假设两名员工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试推算他们会如何进行理性思考。
首先来看M先生,假设M先生看到D先生在项目的开发阶段非常努力,此时假如M先生决定不努力进行推销工作,项目的成功概率则有50%。意即,他有50%的概率会拿到2010美元的奖金,相当于确定可拿到1005美元的奖金(用经济术语来说,这叫“预期收益”)。相反,假如他决定努力工作,他会付出价值1000美元的工作量,但会百分之百确定得到2010美元的奖金。两相抵消后,他可以得到总共1010美元的奖金,高于他不努力工作所拿到的预期收益1005美元。在此情况下,M先生努力进行营销工作的收益更高(即便努力与不努力的收益之差仅有5美元)。
假如M先生看到D先生在开发阶段没有努力工作,显然也就完全没有了促使他去努力工作的内在激励,因为在此情况下,还没开工他拿到奖金的概率便降到了50%。假如他也没有认真、努力地工作,项目成功的概率会再度下滑至25%。因此,M先生的预期收益仅为502.50美元。对他来说,努力工作的价值仅有5美元(预期奖金1005美元减去他所要付出的1000美元工作成本)。
接下来再来分析D先生的考虑因素,其在软件开发、营销过程中的职务先于M先生,假如D先生在开发阶段努力工作,他(利用上两段描述的推理过程)知道M先生也会努力工作。因此,项目一定会成功,在此情况下,D先生会付出价值1000美元的工作量,但会得到1400美元的固定奖金作为补偿。两相抵消后,他会得到400美元的净收益。
相反,假设D先生决定在开发阶段不努力工作,那么M先生也一定不会在营销阶段努力工作(如上所述)。在此情况下,项目成功的概率跌至25%(即在两名员工都不努力工作的情况下,项目成功的概率)。意即,D先生有25%的概率可得到1400美元的奖金,折合为预期收益,即为350美元。我们这一分析的结论是,D先生和M先生都会决定为该项目努力工作,两人共可赚得3410美元的奖金。
现在假设你作为公司老板,为了增加员工为公司努力工作的激励,你决定大幅提高员工的奖金。新的奖金额为,若项目成功,D先生可得1900美元,M先生可得4020美元。如此前一样,假如M先生看到D先生努力工作,则努力工作对他来说也值得(因为这样一来,他努力工作可得到3020美元的净收益,不努力工作则只有2010美元的预期收益)。
但请思考一下,假如M先生看到D先生在开发阶段怠工,情况会如何。在此情况下,M先生在营销阶段努力工作便有50%的概率可拿到奖金,怠工则只有25%的概率。前一种选择可让M先生拿到1010美元(减去所要付出的1000美元额外工作量),而第二种选择仅可让他拿到1005美元的预期收益(即4020美元除以4)。结论是,在此情况下,无论D先生是否在开发阶段努力工作,都有促使M先生在营销阶段努力工作的诱因。此处,我们看到提供给M先生的诱人奖金确实增加了促使他努力工作的激励。对他来说,其中的利害关系实在太高,即便D先生怠工,他也会选择努力工作。
但无论D先生如何选择,都有促使M先生去努力工作的诱因,这一点却改变了D先生的诱因。此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开发阶段,有促使D先生努力工作的诱因,因为他明白假如他怠工,M先生会看在眼里,肯定也会选择不努力工作。但在新的条件下,无论D先生如何做,M先生都会选择努力工作。那么D先生可选择的最佳行为是什么?假如他努力工作,项目肯定会成功,而他会得到1900美元的奖金——但鉴于他还须投入价值1000美元的工作量,D先生的净收益仅有900美元。或者,假如他选择不努力工作,项目会有50%的成功概率(因为M先生无论如何都会努力工作),即他可以得到950美元的预期奖金——这笔收益要高于他为了项目努力工作的所得。换言之,促使D先生努力工作的激励减少了,因为他知道M先生无论如何都会努力工作,增加奖金反而适得其反。此前存在促使两名员工努力工作的激励,现在尽管两人都是理性之人,在谋求自己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却仅有一人存在激励。
这一悖论的产生是由于员工间的相互影响,员工之间的激励机制会相互影响,向第二名员工许诺的奖金过高减少了第一名员工受到的间接威胁,即如果第一名员工不努力工作,第二名员工也不会努力工作,进而损害双方的利益。
增加所有员工的奖金却反而减少了促使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我将这一现象称为“激励反转”。尽管这一解释或许听起来非常具体、专业,其情感逻辑却常常出现在现实中。我的研究表明,激励反转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组织结构和任何规模的员工队伍都会出现。
▌如何利用同伴效应来让自己事半功倍?
我们不再假设个人出于自私仅考虑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思考更加现实的工作环境,其中自身利益、心理、情感均会相互作用。在此类环境中,同伴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往往能改善团队业绩的金钱激励之外,又加上了情感和社会激励。假如一名员工知道或相信多数同事都没有努力工作,同伴效应便有可能导致她也不愿在工作中尽心尽力。但假如她相信别人在努力工作,同伴效应也有可能会促使她更加努力。以下两则实例摘自经济学文献。
案例1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尤其是南方与北方——存在着极大的文化差异,这一现象是意大利的一大特征。两名意大利研究员研究了意大利一家大银行数千名员工的行为信息数据库,每名员工的收集数据包括该名员工迟到或旷工的次数、在银行等级体制内的升迁次数和分行间的调任次数等详细信息。
研究员发现,譬如从北方米兰城市调任到南方城市那不勒斯,银行员工的工作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变化。他们会经常迟到,旷工天数大幅增加。但研究人员发现从那不勒斯调到米兰的员工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模式。此种情况下的变化表现为迟到率降低、旷工天数减少。
对数据库的进一步分析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证明,行为模式产生这种变化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同伴效应现象。从米兰调到那不勒斯的员工很快便明白那不勒斯同事的职业道德要弱于他们在米兰所习惯的职业道德,这减少了他们的内在激励,妨碍他们继续坚持在米兰所习惯的高水平职业道德。相反,从那不勒斯调到米兰的员工认识到他们此时处于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其中的同事对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当然,这对他们来说是尴尬的境地,但仍然会构成一种激励,促使他们采纳周围人的职业道德。
案例2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实验,受试者(学生)受雇筹备会议邀请函,受试者的雇用时间段是固定的,工资也是固定的,他们的任务是将邀请函折叠塞进信封内,封好信封,贴上邮票。
实验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位于两个房间。实验人员在实验期间数次进入第一个房间,每次都将厚厚的一包信封放在一张显眼的桌子上。相反,他走进第二个房间的次数相对较少,每次只带去一小摞信封。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一个房间,受试者频繁看到大包的信封放在面前,这些学生要比另一个房间卖力。和上一个实验一样,两个房间观察到的行为出现差异是因为同伴效应。第一组受试者所产生的印象是,同伴都在努力工作,飞快地包着信封,完成量若远低于同伴的标准,他们可能会产生羞耻感,这促使这些学生尤其卖力。耐人寻味的是,受试者尽管并不相识,却仍然出现了同伴效应。
在另一组,效果恰好相反。由于只有少量的信封被带进房间内,受试者产生的印象是,他们封装的信封比别人多。换言之,工作太努力的受试者开始觉得自己是“傻瓜”。他们因此放慢了工作速度,以避免产生这种情绪。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对员工行为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金钱激励因素——社会激励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这几项研究表明,团队合作显然受工作环境影响,周围人努力工作,每个人努力工作的动力也会增强。按照上文介绍的数学模型,这是因为我们假定项目的成功需要两名员工都努力工作,但换作更为普遍的环境,情况并不一定如此:在心理层面,员工一方面不想感到自己为人利用,另一方面也不想别人认为自己在利用同事。
还有众多其他研究表明,要使团队激励在同伴间产生合适的作用,心理和社会因素举足轻重。对公司体制内不同等级员工之间的互动进行研究,尤其是上级与其手下的团队,结果发现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产生更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到底该奖励团队还是个人?
人力资源部门最常用的评估指标之一建立在横向的同行评审基础上。其中,员工须评估同事的工作,有时甚至要将同事排出高低。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每名员工都剑拔弩张、野心勃勃地想让自己的个人业绩脱颖而出,团队合作的价值烟消云散。显而易见,在这样的环境中,此类评审的可信度极其有限。在这种体制下,有些激励会促使员工贬低危及自己地位的同事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吹捧以后可以报答他们的人。无论如何,这些评审是主观的,因此这样做也没有员工会遭到撒谎的指责。
更有效率的激励体制应该奖励成功的团队合作,同时为团队内最勤奋的员工另发一笔小额的奖金,这将集体责任感与个人成绩动力结合起来。本章开篇讲述了大陆航空公司成功的激励机制。其中,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非每名员工65美元的总收益,而是员工相互之间的责任感,因为每名员工都想避免因剥夺了同事的奖金而遭到指责。
在关系到集体奖励时,发挥作用的正是这样的道德机制。正因为如此,集体奖励才会如此有效,以至于作为团队一员工作的员工不那么在意因自己怠工而失去自己的奖金,反而比较在意因自己怠工而导致朋友丢掉应得的奖金会有何影响。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社《狡猾的情感》
(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联袂推荐)
(以)埃亚尔·温特(Eyal Winter)著
广州万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致力于
挖掘与孵化未来顶级企业及企业家!
欢迎广大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加盟!
项目计划书请发邮箱:wgtstzjlb@163.com
本文关键词:孤注一掷,不到,1年,从,51亿,亏损,扭,转为,18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站点精选
- 中国稀土出口首创量价增减降升互现奇观2016-10-14
- 女人更要学会投资理财2016-10-14
- 理财从来都是一项技能2016-10-14
- 多氟多造车受阻遭遇转型之困 国家补贴政策调整2016-10-14
- 赵薇夫妇亏本减持阿里影业 规避持股5%信披红线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