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网 > 财经

上海银行上市首日创三最 年内A股最大募集规模

来源:热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11-23 03:38   关键词:A股,上市,上海,银行,A股,上市,上海,银行   阅读量:8781   

11月16日,上海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上市的第一天就创造了“三个最”:募集资金超百亿,创下今年以来A股IPO最大募集规模;发行价17.77元,成为今年以来A股银行股的最高发行价;首日市值超过1500亿元,目前是上市城商行中市值最大银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资本市场对上海银行近年持续推进“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经营战略的充分肯定。

2012年起,上海银行明确“精品银行”战略愿景,在构建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金融市场交易服务、跨境金融服务、在线金融服务等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风险管理提升至银行战略发展高度,作为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石。

上海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一致认为: 金融业发展,无论业务如何创新,终究离不开金融的本质——风险管理;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必将成为最为重要的变量。为此,上海银行致力于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和提升,着力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有效运行,改进运行架构以提高效率,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重视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落地应用,同时在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稳健的风险管理文化。

印证这一点的是,上海银行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的不良贷款率。截至2016年3月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21%,远低于同期银行业不良率整体水平;拨备覆盖率为248.6%,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此外,从反映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的重要指标——逾期不良比看,该行此项指标也较为领先。截至2015年12月末,上海银行逾期不良比为133.06%,而同期上市商业银行的平均逾期不良比为191.44%。

上海银行方面表示,实现上市能令其更好地接受资本市场与投资者检验、也为银行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准带来更大的驱动力,这是上海银行持续成长蜕变的必由之路,有利于银行长期健康发展。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国内经济运行呈现L型走势与部分行业风险加速暴露的双重压力下,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一是信用风险快速聚集,不良贷款持续反弹,关注和逾期贷款高位运行。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流动性风险不稳定因素增多。三是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快速增长,演化的新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四是社会经济金融环境复杂,案件风险反弹压力加大。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无论在业务规模,还是风险管理经验储备方面相对较弱,面临的冲击和压力更大。

面对日益严峻的风险管理压力,上海银行并没有避重就轻,而是迎难而上,在确立打造精品银行转型发展方向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构建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上海银行内部,围绕“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风险管理从顶层设计,到细节落实,处处凸显银行管理层将风险管理视为各项业务稳健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在管理体系建设上,上海银行已建立涵盖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合规、声誉、信息科技等各类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囊括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报告、缓释和控制在内的各类风险管控流程和机制,并形成较为全面的风险考核约束体系。此外,面对风险管理新形势,上海银行及时统一风险视图,持续识别和开展新型业务风险管理,将各类表外授信、涉及风险敞口或声誉风险的新型业务和代客业务,纳入管理范畴。针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定期开展各主要风险的压力测试,制定和完善应急计划,开展应急演练。同时,实施并表管理,将集团层面子公司纳入统一风险管理框架,最大限度规避交叉金融风险发生。

上海银行持续推动风险治理架构的健全和完善。已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了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其中,董事会及下属专门委员会统筹领导全行风险管理工作,对整体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的承担决策责任。监事会及其下属专门委员会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工作的履职尽责情况。

2012年上海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总行、分行风险管理“三道防线”风险责任体系和岗位职责体系。总分行业务管理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承担业务开展过程中各类风险的直接管理职责,实现风险关口前移;风险内控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在“第一道防线”直接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再管理职能。审计监督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强化对“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再监督职能。“三道防线”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发挥管理合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风险管理的强化,可能令银行流失不少客户资源,尤其在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或许会对银行业务发展“雪上加霜”。然而,在上海银行看来,尽管加强风险管理可能带来短期阵痛,但从中长期而言,银行能规避大量潜在风险,优化客户资源,从而奠定专业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基石。

实现信用风险全流程管控

在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的外部形势中,上海银行多措并举,加大了资产质量管理力度。三道防线间的紧密配合和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升,前移风险关口,走出“低信贷成本”的资产质量管控新路。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上海银行加大了全行授信政策和策略的动态调整,联合业务营销和风险管理团队的力量,共同对区域市场热点、重大政策变化等开展研究和应对,及时统一风险偏好。以更为灵活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捕捉市场机会,并取得风险收益平衡。同时,将风险管理政策、偏好和限额与资本管理、定向营销、业务管理等相结合,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绩效考核和差异化授权管理等机制安排,推动风险偏好在基层单位的贯彻,引导风险经营管理意识的不断提升。

通过风险预警和主动退出的紧密联动,有效实现风险关口前移。为进一步提升风险预警的及时性,上海银行近年来一直通过外部风险信息收集、大数据分析运用和推送、贷后管理操作标准化、内部评级体系完善等各方面不断强化自身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预判能力,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在提升风险预警能力的同时,该行的风险应对能力也得到提高,前、中、后台间以及总分行间定期联动,开展主动退出客户的名单制管理和策略制定。对早期风险信号以及不符合政策导向的客户,及时安排应对策略,实施主动退出,较好地实现了风险关口的前移。

长期以来,“重贷轻管”的现象在商业银行较为普遍。为突破这一瓶颈,上海银行紧紧抓住“支行团队”这个牛鼻子,梳理信贷关键环节操作的各项规定动作,强调各环节各岗位的动作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严抓贷后管理规范落地。以规定动作为轴心,明确岗位责任,树立基层行风险经营意识,采取具体措施将总行的贷后管理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经营单元上,推动各基层行的贷后管理在意识上、机制上、行动上实现三个“重大改善”。

灵活采取组合拳加大不良化解处置力度,有效遏制风险资产新增。同时,上海银行探索引入特殊资产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主动专业的资产保全工作,提升不良化解处置效率。目前,该行已在多家分行试点成立特营中心,鼓励吸引在不良处置领域的专业人才,提升不良资产及风险资产清收效能。

此外,上海银行内部还进一步完善了覆盖各环节的授信责任体系。明确每笔授信业务经营主责任人、审批主责任人、再管理主责任人,强化责任追究,强调过程问责与结果问责并重。通过加强责任体系建设,促进权责对等,这也是上海银行近年不良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全面风险视角覆盖管控领域

当前金融格局变化和金融创新中,各类风险传递和风险交织的趋势凸显,上海银行同样在金融改革的潮流中,及时把握了这一风险形势,加强自身在市场、流动性、操作等各类风险领域的全面管理。

上海银行近年来持续提高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开发和完善风险计量、限额管理、压力测试等工具,不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性建设,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采取更主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完善大额资金流的预警机制,加强主动负债和各类资产组合管理,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制定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计量方案,提升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瞻性。

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在已有操作风险系统的基础上,上海银行正建设操作风险与内控协同平台,并将操作风险点及防范措施细化到每项流程、环节和岗位,形成标准模板,作为尽职履责和检查督导的标准。针对市场上同业业务的新风险,该行出台了同业业务关键环节的规定动作清单,建立五项配套机制,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已建立能满足监管要求并与该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在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国别风险等方面,上海银行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流程,保证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各大类风险的全覆盖,为全行业务经营保驾护航。

上海银行风险管理意识早已融入全行上下各项业务经营与发展管理之中,培育了稳健的风险管理文化。业内人士指出,这为上海银行实现长期的、持续的、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是“治行之本、动力之源、持续发展之基”,是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有助于上海银行早日实现建成优秀“精品银行”的目标。

本文关键词:上海,银行,上市,首,日创,三最,年内,股,最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