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网 > 文化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村落文化自救路径求索‖以傈僳族古村落为例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7-07-02 15:08   关键词:文化,民族,文化,民族   阅读量:6948   

原标题: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村落文化自救路径求索‖以傈僳族古村落为例(二)

【摘要】

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傈僳族分布在云南三江流域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和思想落后,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营养与身体健康、教育、生产生活工具、居住条件等方面。尽管傈僳族古村落落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城镇化现代文明的影响。通过对傈僳族古村落分析为例,指出民族古村落受到外来文化侵蚀之前,通过改善教育、拓宽经济收入、引进先进工具、自主修路的自救探索。在自救过程中,使少数民族古村落意识到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避免在没有预兆的经济发展中,形成民族自鄙心理和自毁行为。

【关键词】城镇化 民族 古村落 自救 傈僳族

傈僳族古村落与现代文明环境相比较,傈僳族并不追求现代都市生活,因为这些不适合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需要的是扭转极为不便的交通、落后的教育和引进比较先进的工具,使他们经济更一步的发展。傈僳族古村落在现代文明面前已经不是落后可以形容,而是都市人无法想象的原始生活状态,在傈僳族人的心理,他们迫切渴望改变,希望国家经济均衡发展,雨露均沾。

四、傈僳族古村落文化自救路径求索

民众对古村落历史感的认同在城市化背景下已经发生了磁暴现象,古村落的历史感弥散在已渐趋碎片化的传统民居空间景观之中。[1]正因如此,在汉文化中心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自救是在传统古村落与现代开发的冲突、少数民众的民族历史认同感欠缺、文化理念丧失的前提下,为保护其传统文化免受现代主流文化的破坏,采取自救方式,保护其传统文化、原有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和道德。而傈僳族古村落文化自救是为了让他们充分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摆脱原始封闭的生活方式,消除傈僳族的自闭自卑心理,引导他们认识到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采取自救方式,实现科学有效的保护傈僳族古村落文化。在历史中,傈僳族一直受汉族和丽江纳西族土司的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社会地位不受重视,至今一直深居山上。傈僳族古村落地势险要,交通不便,高山险阻的自然障碍无法完全解决,成了傈僳族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傈僳族人则需要依托国家和当地政府发展本族经济,靠自己实现文化自救,脱离原始封闭的生活,带着本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走出大山,让世人认识沉静许久的傈僳族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1、教育是实现傈僳族古村落文化自救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孕育在自然经济和低技术水平的农耕环境下,形成了以小农思想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而正是这种小农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构成了思想意识障碍,造成了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被耽误了的现代化。”[2]这种传统农耕思想对我国偏远山区农村的影响深远,以“耕读传家”的农耕思想在傈僳族村落根深蒂固。为了增加生产劳动力,家中小孩相应较多,读书不仅增加家里经济负担,教育投资的直接效果不明显,他们形成了一种共识:教育无用。因此傈僳族古村落中辍学和未成年打工现象非常普遍。在此,国家和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并帮忙解决傈僳族古村落小孩家庭的经济困难。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力量只是外因,帮忙解决物质困难,最根本的是在慢慢的宣传教育过程中,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的教育措施,并可相应提出家庭难处,申请政府支援。进而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不仅关注小孩的物质生活,更注重对小孩进行学校教育,提高小孩的文化水平和基本道德素养,为后代的工作提供更好平台,并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交给具有文化水平的后代。这一受教育过程不仅体现在小孩身上,也是对大人进行思想教育,了解自身现状、与外界差距,更是认识本族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在现代文明面前忘记本族精彩丰富的民族文化。

2、拓宽经济收入来源。

傈僳族古村落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其中80%的粮食作物储存在仓库,剩下的粮食、畜牧业和经济作物拿到集市上卖,相对于市场中的批量生产的农作物和牲畜,他们产量非常小收入微薄。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是生活的基础也是根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追求生活的安宁与稳定,只能满足基本温饱。笔者建议傈僳族可以走出大山,进入县城务工,农忙季节又可务农。县城务工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也不耽误农忙耕种时间,更有利的是可以接触各种先进文化,增长见识,学习新的语言和沟通(学习汉语同时学会沟通)。

3、引进先进生产生活工具。

在怒江福贡县许多傈僳族古村落,农用工具全是粗加工自然材料,质朴而又原始,生产效率非常低。引进先进工具,不仅可以增加劳动生产率,在使用过程中,傈僳族人可以自行研究先进工具原理,并可以借用先进技术和原理,运用到传统生产生活工具中,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生活多样性。

4、农闲自主修路。

进入21世纪,部分傈僳族古村仍然落不通车,没有公路,只有脚踏出来的蜿蜒山路,以人背马驮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是傈僳族,云南山区许多少数民族古村落分布散,规模小,地广人稀,形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现象;山区山石多,给山区公路建设带来众多困难,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也能满足每一个古村落通公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民族古村落不能坐以待毙,不能仅期望外界或政府的帮助。应该主动申请资金和技术援助,自发的组织修建公路,每一个村寨修一截路,即可将一截一截的公路连成整体。在人员组织上,可每家派出一两名劳动力,农闲季节妇女和家庭其他成员也可以加入,长期以往,公路也会慢慢建成,尽管不是水泥路也不是柏油马路,就算是碎石或者黄泥路,也能方便傈少数民族外出行动,从长远考虑,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

五、民族古村落文化自救的适度原则

少数民族古村落文化自救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与现代文明的摩擦碰撞,也会被现代文明的灯红酒绿所侵蚀,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时刻迎面而来。傈僳族古村落文化自救的途径中,笔者目的在于引导傈僳族人自救方法论,通过何种途径,学习自救方法:即加强基础教育,学习语言文字;拓宽经济来源和引进先进工具过程中,与外界沟通,掌握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经验。如果不提高文化素养,就如傈僳族,村民不会认识到本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髓以及重要性,也许在慢慢的发展过程中,会对本族文化产生自鄙心理和自毁行为。因此,不如乘现在这些少数民族古村落未被开发,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学习,培养对本族文化保护的意识。

——————————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编著. 三江腹地的傈僳文化王国——维西.[M].云南人民出版

社.2005.12第一版.

3、韩雷、韩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5期

、 4、辛秋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的若干问题..[J].学术界·月刊.2010.02第141期

[1] 韩雷、韩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5期

[2] 辛秋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的若干问题..[J].学术界·月刊.2010.02第141期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END ●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村落文化自救路径求索‖以傈僳族古村落为例(一)

1、 2、 3、 4、

山水故人灵韵相知 寻找中国最美民族村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