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网 > 财经

企业败,通常败在节奏把握不准

来源:热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11-06 03:55   关键词:企业,企业   阅读量:12366   

来源:亿欧网

2016年10月28日,在达晨2016年经济论坛上,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做了演讲,分享了达晨总结的经验:①企业发展要注意节奏②不能盲目学习他人经验,不能盲目扩张③活下去的小公司才能成为大公司④要相信专业人士

下面是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所做演讲(有删减),整理者李基祥:

达晨在投资界做了16年了,看过的企业超过百万家,投资的金额差不多有130亿,投资了350多个企业,它们的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都很广。在公司内部,达晨对投资企业有一个星级评定,每个季度都会对投资企业的运行状况、运营数据做一个跟踪、分析,复盘。

从这么多年的实践来看,达晨投资的公司中,75%是四星和五星,15%是三星,10%是一星和二星,也就是说优秀的企业占到了75%,15%的企业比较中庸,而10%的企业失败了。

我们总结这方面的规律,就有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每一个中国的企业家都是特别勤奋、特别努力的,绝大部分都是很聪明的,他们都在想把自己的公司做好,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品、家庭、身体健康这样的个人因素,也有商业模式的选择、市场选择、创新力这样的团队和决策因素,看起来大相径庭。而达晨拥有足够多的样本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样本案例,我们获得了一些启发,总结出一些规律。

创业的过程中节奏感很重要

要判断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该慢的时候坚决地退一步,该快的时候坚决地往前冲。

把握节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融资的节奏

有些企业的融资结构整个搞反了,在市场特别好、很多投资人抢投、公司帐目资金充足的时候,就提高价格。因为反正不缺钱,业务也不错,估值也比较高,结果就没能成功融资。

过一段时间市场发生变化,市场的寒冬来了,公司赚的钱也烧的差不多的时候,再跟别人谈,就很难谈成了。因为资本都观望了。所以说“要在天晴的时候修屋顶”,不要等到下雨的时候再着急。公司也要一样,要在情况好的时候融资,不要等到市场不好的时候再去融资,不然就会手忙脚乱。

②研发的节奏

很多企业都在做研发,因为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但是如果在研发上投入很多,公司也有可能在某一阶段死亡。

因为研发的风险也很大。有的公司没有原则地立项研发,就会把利润全部吞噬掉,没有了利润,公司的现金流很紧张,运营很吃力,但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痴迷于研发。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也许公司的规模不大,利润来自于一两款核心产品,如果大规模将收入投入到研发中去,也会拖累公司的发展。

因此什么时候该重视研发,什么时候该慢慢往前走,这个节奏也很重要。

③申报上市的节奏

很多企业家认为,一定要等这个企业特别好的时候去申报材料准备上市,这是不对的。因为,在中国上市有其固有的结构,在国内申报材料上市要排队两到三年,中间一暂停就不知道到哪一年才能完成了。

因此有的企业等到业绩很好的时候才去申报材料,两三年过去了,公司的业绩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滑,又只能等业绩上来再重新去申报,就会耽误大把的时间。

而有的企业在成长期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申报,等到两三年过去,企业的业绩刚好达到顶峰,上市之后有一点小调整也没有关系了,这样的做法才是把握住了节奏。

有的企业看着排队的人特别多,想要等到牛市再去申报,却没有想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轮转;甚至碰到“牛短熊长”的情况,刚刚申报上去股市就封盘暂停了。又浪费了大把的时间。而有的企业在熊市的时候报进去,排到他的时候正好赶上牛市,结果大比例的超募。

因此,节奏是企业领导人首先要考虑的。一定要掌握好节奏,如果没掌握好公司会做得很累,最后的结果也不好。企业家一定要冷静的思考节奏的问题。

不能盲目模仿其他企业,扩张需谨慎

在机场书店往往能看到很多大公司的书,都很畅销,它们都被创业企业家买走了,这些人读了这些书之后想,华为、google、联想、京东、亚马逊等等这些公司都挺好的,我们就学他们。

但我认为学习不能盲目的学,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学,特别是要学习这些大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不要学它们大了以后的做法,这些企业大了以后都是戴着光环的,你只能看到它光鲜的一面。

华为几十万人,销售额几千亿,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京东,亚马逊融资情况很好,马云用哲学家的思路管理阿里巴巴也很成功,但如果创业企业去学这些东西,就很可能把自己学死了。

在企业小的时候,到底是什么主导你的公司,不要搞混了,大公司的重点当然是管理,而小公司的重点是核心业务。

达晨投了这么多的企业,里面也有一些多元化的,但到现在一个都没有成功,全部失败了。有冲动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家是特别可爱的。他们是最聪明的,因为老是有创意;又是最勤奋的,因为老是闲不住。他们往往有一个很好的设想,就是我的每一个项目都能发展壮大起来,将来每个项目都能上市。

碰到这类扩张欲望很强的企业家,我会问他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现有的业务是不是足够安全的?很多企业的第一个业务还在半坡爬的时候,还有很多竞争对手的时候,还有死亡危险的时候就开始搞新的业务,这肯定是不对的。

第二个问题,你现在的业务是不是行业第一了?很多企业也还没有到行业第一,他就开始去上新项目了。

第三个问题,你这个行业还有没有上升的空间?是不是已经天花板到头了?其实行业很大,中国的市场很大,全球市场很大,为什么要上这么多新的项目?

Less is more,特别是那些特别聪明,勤奋的企业家一定要警惕自己,团队里面不要盲目的冒进,想法不要太多,想法太多的人没有能成功的。

往往,创业公司都是撑死的,不是饿死的。很多家公司融资之前日子过得好好的,也赚钱,现金流也不紧张。融资完了之后,帐上多了那么多钱,特别冲动,加紧扩张,原来是一个省,现在几十个省,原来一两百人后来一两千人,一下子收不住了,管理也失控了,作业也失控了,一下子巨额亏损,资金链断了,公司也就失败了。

从制定小目标开始,活下去的公司才有资格成为大公司

达晨在和创业公司交流的时候,发现一个规律。经常有公司会说自己想要做成如何大的规模,去挑战BAT,打败BAT,这些公司基本上都失败了。还有本身很小的公司,说我们肯定要做成一个千亿市值的公司,这种最后也失败了。

为什么?

这些企业家想的都是宏伟的事情,伟大的事情,那些在过程中可以商业化变现的,赚小钱的机会全部不干。有的企业特别有意思,很多机会是可以变现的,可以赚钱的,它却看不上,认为自己是要干大事的公司。

这些人认为投资人永远会支持他伟大的梦想:我有这么好的想法,投资人肯定会支持我。于是他们永远不赚小钱,最后往往就失败了,因为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一旦变化,他们就无法支持了。

经过这一轮的资本的泡沫,现在我们应该回归到商业的理性和本质上去,首先要活下去,如果都活不下去就没办法谈成为大公司,创始人必须先让公司活下去再做成伟大的公司。

有些商业模式特别复杂的公司,达晨也投过一些。当时他们的模式超出我们的智商范围,我们看不懂,企业也说得很玄乎。有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不是智商不够了,既然大家都投了,我们是不是都参与一点?然而这些公司到底怎么赚钱,商业模式自己也讲不清楚。最后我看这些公司基本上也都死了。

达晨交了那么多学费之后,现在就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过往两年一个O2O、P2P的项目都没投,我们还是选择投自己看得明白的,看不懂的算了,赚大钱的机会让别人去挣。

企业家要更多的相信专业的机构的人士

许多企业家的是失败,都是有性格上的缺陷。

有些企业家一看就很强势,在企业里面是一言九鼎,谁都不能说反对的声音,他像一个皇帝一样的,他说什么就是圣旨,谁都不能改变、不能挑战。这种企业肯定是不行的。也有特别软弱的,什么主意都没有,大事小事都找投资人商量,特别小的事也找投资人商量,这种人也是注定失败的。

有一类,就是文人气质的,情怀特别多,理想特别大,每次都是谈情怀,谈理想。他们不喜欢看报表、数字、项目进度,认为这些东西很俗。他们很会做演讲,书也写得好,但是却做不好企业。因为企业家本身就是一件很俗的事情,你就得趴在那里一点点的实干,要把钱一块块的赚回来,要每天关注你的报表、库存和现金流。那些文人气质的企业家很可爱,但是很可惜他们不适合做企业。

对资本运作,有的企业失误导致了千差万别。有一类企业家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强,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已经是专家了,资本市场的东西都学会了,于是他不跟投资人商量,很多方向自己定了。结果最后交了很多学费。

还有一类在这些问题上特别犹豫,到底要不要上市?要交那么多税,排队时间那么长,审核那么严,要不要做?有的还听说要依靠关系,就很害怕,在他们犹豫的时候,一两年时间就过去了;两三年时间过去了,还在犹豫。而那些没有犹豫的公司已经快速的超越了他们。

对于这种公司,我们只想告诉他们,达晨作为专业机构已经交了太多的学费了,企业做好自己的项目,在专业的事情上听专业机构的,就是最好不过的了。

如今正是快速发展,快速变革的时代,企业面对变革应该更灵活的进行学习和改变。

今天的主题是产业的大变局,我认为在过去的三五年里,中国的传统产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各个产业的压力都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打击。

我们传统行业比如说消费行业,原来那些很风光的消费品,现在一夜之间就发现自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消费的主力人群变了,成为了80、90后,他们不看中央电视台了,原来砸广告的品牌,现在一下子死了。80、90后消费的是新东西,我们跟不上他们的消费节奏。

制造业前所未有的面临着冲击,成本上涨,基本上就没利润了。原来有利润的行业现在都没利润了,企业顶不住,因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不够。实体店被电商冲击,移动互联网重构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颠覆式的打击是很可怕的。所以过往的三五年,这种压力是巨大的,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达晨三五年前投资的公司压力是巨大的,因为当时资本市场情况很好,后面要转型谈何容易?成功的很少。最近三年投的企业都非常好,因为这个企业已经是变了,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不存在转型的问题,企业就是新公司。

不过也有盲目的跟风转型,有的企业尝试一下互联网+,再尝试一下O2O,把自己传统优质的东西全部放弃了,推倒重来,这些企业也死了。他们本来日子过得还行,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好,但是还可以活下去。而他们的盲目学习和尝试最后导致了失败。

说这些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让大家去想想到底应该学什么?

我们更多的要去学习失败的案例,而不是成功的。学失败是为成功,学习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是成功学太多,大量的书都在介绍企业是怎么成功的,特别是带着光环性质的书太多,企业家被迷惑了。我在市面上看到那些书,没有看到一本书是介绍失败的。而恰恰是失败才有学习的意义。

所以我希望达晨系的企业家,在有达晨的大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生动的东西,更多规律性的东西。达晨和大家多交流,把我们创业的成功率提高,失败率降低,这就够了。

本文关键词:企业,败,通常,在,节奏,把握,不准,来源,亿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