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网 > 财经

非公医疗十年:公立垄断未破 资本渐趋理性

来源:热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12-18 03:53   关键词:医疗,垄断,医疗,垄断   阅读量:15764   

导读

公立医院收入增幅下降、成本高企等困难纷至沓来,或许比国家政策更能促进非公医疗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也更加理性,急功近利者逐渐退出,长期战略者越发增多。

非公医疗或将再次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每当财政资金紧张、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往往会更加鼓励民营经济,”近日,中国社会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非公医疗十年发展大盘点暨美中宜和十周年庆典”上表示:“民营医院的黄金时期真的来了。”

过去十年,尤其是从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开启了社会办医热潮,但在美中宜和创始人兼CEO胡澜看来,由于公立医疗的高度垄断,很多鼓励政策并未落到实处,民营医疗从业者没有真切感受。

而近年来,财政资金紧张、公立医院收入增幅下降、成本高企等困难纷至沓来,或许比国家政策更能促进非公医疗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也更加理性,急功近利者逐渐退出,长期战略者越发增多。

高度垄断

美中宜和的十年是中国非公医疗十年发展的缩影。

2006年,美中宜和首家医疗机构在北京开业,一个月下来,仅仅收入960元钱。此时,距离国务院鼓励非公医疗发展还有三年之久,民营医疗不仅面临诸多政策障碍,在患者眼中也被贴上某些“标签”。

实际上,从2006-2011五年间,美中宜和一直处于沉淀期——没有急于扩张医疗机构规模和数量,直到2011年。

这一年,美中宜和进入了扩张期,从原来的妇科、儿科、产科,拓展至产后康复禧月阁月子会所;2015年,以全科业务为核心的综合门诊开业,并新设了内镜中心、核磁共振中心等;近期,将联合北京儿童医院,在北京南部区域新建三级儿童医院。与此同时,美中宜和的业务量也迅速攀升,胡澜透露,今年底接生第3万个宝宝。

但即使进入快车道,胡澜认为,非公医疗仍然在夹缝中生长,“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高度垄断的行业中发展,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来自垄断。”

比如医师多点执业,虽然各层级政府均出台了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但医生普遍反映,多点执业的障碍仍然很多,以公立医院院长为主。

朱恒鹏说,十年来,非公医疗虽有明显进步,但确实是发展较慢的十年。在他看来,全民医保拉大了收入差距,加剧了社会分层,而不是相反。

朱恒鹏举了一个农民看病的例子,没有全民医保之前,患者到医院看阑尾炎,1000元需要全部自费,即患者给医院贡献了1000元。有了新农合之后,新农合可以报销55%,但此时,农民为阑尾炎支付2500元,其中1300元由新农合支付,1200元由农民支付。农民现在自费1200元,比全民医保建立前多付了200元,与之相对应,公立医院以往从农民手里拿到1000元,现在从新农合和农民手里共计拿到2500元,其中50%落到医院职工手里,形成个人收入。“全民医保的建立,使得医生收入增加很快,农民支出增加得更快。”

朱恒鹏进一步认为,全民医保的建立也因此拉开了公立医疗与非公医疗的差距,“如果没有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单纯地比拼服务、态度、价格,非公医疗完全有机会打败公立医院。我们发现,在没有医保支付的领域,公立医院没有优势。”

这些没有或缺少医保支付的领域包括妇儿、牙科、医疗美容、皮肤科、眼科等专科,并以连锁的形式在全国布局。

胡澜总结:“专科连锁尽量避免与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大型公立医院的直面冲突,错位发展,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事实上,即使在大会召开当天,国家卫计委仍然秉承“错位互补”发展非公医疗的思路。国家卫计委副局长焦雅辉表示:“非公医疗的定位,不是与公立医院竞争,办成大而全的发展之路,而应该是互补或错位发展,在非公医疗领域走出自己的特色和道路。”

历史机遇

不过,即使面对强大的公立医疗垄断,非公医疗似乎正面临着比政策鼓励更大的历史机遇。

新常态在公立医院身上的表现尤为明显:2013年后,公立医院收入增幅从此前多年的20%多,下降到目前的18%-12%,但成本增速却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多地爆出医保基金穿底,广泛实施医保控费、取消药品加成等,无不显示出资金紧张的现状。

当叠加了前段时期公立医院普遍扩大规模的冲动,朱恒鹏判断,2018年时,一批公立医院或将陷入困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已开始推迟为医护人员缴纳医保。

在2018年到来之前,朱恒鹏认为,要想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民营医院应时刻准备好资金,做好医院管理,并避免新建大型医疗机构。

而作为社会资本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的国有资本也看到机会。

目前,中国医疗总资产在3万亿左右,其中,90%是公立医院,在剩余10%的民营资本中,莆田系占据了一半以上,首都医疗集团关注的不仅仅是剩余的民营空间。首都医疗集团副总裁隋国平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留给首都医疗集团的最大蓝海市场是企业医院及公立医院释放出的份额。

“国企医院剥离是很大的机会,企业医院往往没有欠账,区域市场独占性强,医院班底也不错,华润、中信、北大医疗都在争夺这一块资源。”隋国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不过,隋国平认为,公立医院将来出让的份额是最大蓝海,目前的控费政策加速了这一进程。

“我们回顾台湾地区医改进程,当主要支付方(如医保)控费后,公立医院就会做大规模,用收入增加弥补控费损失。但仅靠这一点依然不行,医院发展至抱团取暖、集团化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向企业化、市场化,这一发展趋势在中国大陆也是大概率事件。未来,公立医院份额或许从90%降至60%,释放出30%的空间。”隋国平说。

此外,美国华平集团董事总经理方敏认为,这一历史机遇还表现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

资本理性

从2013年前后开始,资本争相进入医疗领域,但斩获颇少。主要原因是一些资本的急功近利与医疗服务行业慢回报的特点之间的不匹配。

之所以将医疗定义为慢行业,主要在于建成一个新医院不难,难的是医院的运营管理;以及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名气”。

不过,进入2016年后,资本大都趋于理性,对医疗投资有了更深认识。

方敏总结,“我们的思路是投资专业、专科、消费升级的医疗服务机构。基金时间非常长,10年以上投资期。非常看好中国大消费升级的趋势,美中宜和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对于目前资本寒冬的说法,方敏认为,医疗投资并未进入寒冬,现在还是比较火的状态,“很多民营医疗上市、资本化的案例越来越多了。”

截至目前,美国华平集团共投资了四家医疗类企业,旗下30多家医院,并且投资的都是专科医院,如妇产、医疗美容、肿瘤等。

对于专科的投资逻辑,方敏总结:第一,投资消费升级的代表,如产科、医美等方向,其定价会提升,并不以牺牲医疗质量为代价,不会投资公立医院改制;第二,专科复制性强,对医疗技术的要求相对比较集中,而全科的复制性较弱;第三,大部分投资是以轻资产模式,投资医院并不买一块很大的地,盖很大的楼,更多的是借用不同结构,通过股权投资加上企业杠杆和银行融资等,使公司走上轻资产模式,增加资本回报合理性。

上海德济医院历经了两次融资,最近一次是今年5月份引入了联想控股的战略投资,上海德济医院创始人兼 CEO郭辉也希望引入长期资金,“我的理想是做百年医院,因此,不想引入一些两三年就退出的资本,我见了柳传志,与他交流非常多,联想既然想做战略投资,想做产业,与我们建百年医院的方向是一致的,最终选择了联想控股。”

本文关键词:非公,医疗,十年,公立,垄断,未破,资本,渐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