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网 > 财经

冷眼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沃特玛内外兼修业绩激增

来源:百度    发布时间:2017-08-16 11:22   关键词:业绩,汽车,能源,市场,业绩,汽车,能源,市场   阅读量:15244   

(原标题:冷眼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 沃特玛内外兼修业绩激增)

近日,坚瑞沃能发布了2017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报告期内,营业收入约 62.5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 2703.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7亿元至 5.52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127.87 万元。

仅以“营收暴增27倍、净利润同比增长432倍”这样的标题便足够让人遐想连篇,究竟是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在半年内让营收暴涨几十倍?净利润暴涨几百倍,这是否符合常理,暴涨的业绩背后会不会存在一定“水分”?

受益行业高速增长

坚瑞沃能解释,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完成收购沃特玛电池,纳入合并报表范围(2016年9月重组完成并表),沃特玛锂离子电池(组)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租售及服务业务,收入和利润规模大且大幅增加所致。沃特玛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60亿元,净利润约6.1亿元;此外,报告期内,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约为1200.00万元。业内人士认为,基数过低和合并报表是其业绩“暴增”的关键所在。

坚瑞沃能的业绩情况并非个例。临近中报披露季,通过统计数据发现,截至7月31日,117家锂电池概念相关上市公司中,共有85家发布了中报预告。其中,66家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喜,占比77.6%,预计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有7家;超过1亿元的有39家,占比45.88%。从净利润变动幅度来看,科恒股份、冠城大通等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在10倍以上,分别为1483.47%及1419%。

从行业和政策来看,近年来动力锂电产能快速扩张,国内锂电设备厂商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能源车双积分政策、《技术路线图》等长期发展规划,也都表明了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短期无忧长期受鼓励。对于锂电池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向好,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恢复高增速,再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包括电池领域处于高速增长期。

前不久,赛迪顾问发布了《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2017版)》,根据其统计,2016年,沃特玛一举从第六跃升至第三,得益于其业务收入高达170%的增长速度。赛迪顾问预计,2016年至2021年,新能源车将推动动力电池行业年均复合增幅超35%。德勤咨询也表示,预计未来3年至5年,动力电池将以每年30%至40%的增速发展。显然,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相关企业业绩激增之谜或许就有了答案。

技术创新释放内力

但如果仅仅从行业去推断企业业绩增长成因,或许有失客观,共性的背后必然有其个性使然。早在2013年,沃特玛便联合核心零部件、上游材料、下游运营平台等全产业链企业、高端院校和科研机构等成立中国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协作创新,对行业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构建起全新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一种联盟模式也被机构纷纷看好,认为有利于产品一体化协同开发,联盟内企业将充分受益联盟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比如今年2月份,坚瑞沃能公告称,创新联盟与中通客车(000957)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的实施预计为公司带来20亿元以上的收入。

眼下,续航能力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最大的难题之一。沃特玛通过狠抓电池技术创新等手段,来破局当前面临的续航里程困境。电池技术方面,快充技术已成为沃特玛的核心竞争力。沃特玛高倍率快充电池采用小粒径LFP、小粒径人造石墨、快充电解液以及高孔隙率隔膜,以保证电池的快充性能。创新的电池技术,使沃特玛突破续航瓶颈,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截至6月2日,沃特玛已经配套推荐目录车型共计119款,其中纯电动物流车50款,排名第一。

高增长并不鲜见

事实上,市场对龙头企业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无需惊诧。回溯历史,福特流水线的发明、iPhone、特斯拉的火爆乃至最近热映的电影《战狼2》,都给相关企业的带来业绩倍增,这是正常现象,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难免会走进认知误区。

亨利福特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后,1914年福特公司的1.3万名工人生产了26.7万辆汽车;而同期美国其余299家工厂的66万工人仅生产了28.6万辆汽车,福特公司的人均效率是其他公司的47倍。福特公司之前,一辆轿车的售价为4700美元左右,1914年福特公司的T型车售价已经降到了360美元,使小轿车成为平民也可以也买得起的交通工具。

再以明星企业特斯拉为例,2017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第一季度总营收为26.9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1.47亿美元,同比大涨235%。

“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大略可分为早期接纳期、鸿沟期、保龄球道期、飓风期、主道期、衰退期六个阶段。”这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Jeffery Moore曾经提出的著名的“鸿沟理论”。眼下,新能源汽车用户正由 “吃螃蟹者”向“早期接受者”过渡,跨越鸿沟,实现高增长属于水到渠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