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点新闻网 > 国内

牧民心声:全面治沙重塑草原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7-06-26 10:19      阅读量:6581   

天低云阔,粼粼水波。奔流不息,壮美山河。伫立在玛曲县首曲黄河大桥上,极目从远处雪山一路蜿蜒而至的黄河之水,不禁让人想到前人留下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叹。

的确如此。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这个“天下黄河第一弯”有着不同寻常的美丽:雪山水波、草原云朵、牛羊成群、葱绿斑驳……但在田园牧歌的美丽中,记者还是看到了家园被毁的凋零与荒漠。

玛曲境内黄河流经433公里,所经之处悉被广袤的玛曲草原包围。玛曲草原原本应是一片绿色,如今却多出了一份荒芜与沉重:草原退化、草场沙化、土地盐碱化、鼠害盛行……

面对日益沙化的家园,当地的藏族干部群众无不心急如焚,在自身努力之时又深感无力。

在玛曲县河曲马场,越来越多的黄沙正在步步侵蚀着日益萎缩的草原。一群群马场职工和藏族群众分组进行着运土施肥、种草种树工作。其中,71岁的藏族老人丹正加像个小伙子一样,挥着铁锨在沙丘上挖坑、填土、浇水、种树。他时而站立,用脚驱土,时而匍匐,用手施肥,一系列动作不逊于同时劳作的年轻人。

当地宣传部会讲藏语的同志向他表达采访意图之后,老人显得很激动,对记者说了一大串听不懂的藏语。

经翻译后记者才知道,丹正加老人的意思是说,这一大片沙丘原本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各种花草曾将这里渲染得非常美丽。

“他和乡亲们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努力,把失去的草原恢复起来,恢复成原来美丽的、好看的草原的样子。”宣传部的同志用译成的汉语尽量完整地表述老人的意思。“老人说,他可能看不到恢复后的草原了,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看得到。”

听闻此言,记者的心里禁不住一阵唏嘘。是啊,如此之广的草原沙化怎么可能在短期内治理好呢?老人的话既是如铁的现实,让人蓦然警醒;也是明天努力的方向,让人心生期许。

“一旦选择,别无他求。”这是另一个采访对象、玛曲县畜牧林业局副局长宗文杰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作为当地“中生代”的治沙中坚力量代表,宗文杰在28年的“逐梦”中始终葆有一个不曾褪色的“草原梦”。

“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家乡的绿色尽早地一天天多起来——直到看不见黄河两岸这些连绵的沙丘。”宗文杰说。

素心如简。宗文杰黝黑的脸上荡漾着璀璨的笑意和自信,仿佛让身边依旧肆虐的风沙一下子变得不再那么张狂。

午后,在沙丘遍布的玛曲草原,平静的黄河之水无声流过。低低的天空上飘浮着散淡的流云,阳光斑驳,碎在水面,荡漾成一河锦绣。黄河两岸,成群的牦牛、马匹、绵羊黑白分明,在已荒芜的沙丘上依旧低头找寻着残存的绿草,不肯松口。

“没办法,牛羊太多了。”30出头的才让扎西摇摇头,继续着手中种草的活计。作为玛曲县西秤河林场的藏族职工,才让扎西在十年前林校毕业后即扎根玛曲,致力于草原沙化治理。一晃,这个“新生代”也过了而立之年。

在他和同事的手中,一株株小草的幼苗渐渐铺开成一片新绿——在黄沙之上重新长出翠绿的梦想。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牧民看来,全面治沙、重塑草原并非遥不可及。“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林业部门的项目支持下,玛曲县已步入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实现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新时期。”宗文杰说。

午后的阳光,泼泼洒洒。远处岸边,一朵朵黄色的格桑花盛开在水畔,零散但饱满,认真地绿着、开着花,不负春光。

“藏语中格桑花的意思是‘美好时光’。”宗文杰说,“希望越来越多的格桑花盛开在黄河两岸,点缀我们的、也是人类共有的玛曲草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