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记者深入贫困村探寻村民脱贫致富路
来源:热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5-07 19:54 关键词:致富,记者,村民,致富,记者,村民 阅读量:8344
华商报讯(记者 杨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追赶超越奋斗目标,日前,省委决定开展“双百三同”蹲点调研采访活动。
据悉,第一批56名记者将分别前往56个贫困县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至少一个月的体验式报道。第二批蹲点活动也将在近期开始。
5月6日,华商报3名记者分别到达旬邑县湫坡头镇车门村、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佳县佳芦镇吴山村展开调研采访。另一名记者也将“进驻”太白县咀头镇下白云村。
蹲点驻村 旬邑县湫坡头镇车门村
“不能因村民顾虑停下扶贫脚步”
5月6日中午,我来到旬邑县湫坡头镇的车门村。
收入低 村民盖楼房不敢想
车门村位于湫坡头镇西南大约7公里处的211国道边。据村主任罗效荣介绍,全村共有3个自然组,215户887人,现有贫困户14户49人。全村共有约1800亩地,除了精壮劳力外出打工外,大部分村民靠种植苹果和玉米为生。
“村民们普遍收入都不高,没有特别有钱的。”罗效荣说,村里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因为家里人员少,无劳动力所致;二是因病因残疾导致的贫困;此外,还有因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导致贫困的情况。
听村干部介绍完村上的情况后,我在村前村后转了一圈,发现村容村貌比较整洁,但是除了三四户村民家住的是二层楼房外,其余村民家均是平房或者土房。村民们说,由于收入低,盖楼房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记者住进因病致贫的村民家
而今后一个月,我入住的村民何礼娃家,就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典型。73岁的何礼娃家共有6口人,他和老伴年事已高,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和儿媳先后患病做手术,因此欠下20多万元债务。何礼娃的儿媳张宗艳因脑梗后遗症只能给家人做做饭,去地里做点简单的农活。现在,除儿子何万升在镇子周边打零工外,家里两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孙子,也才刚刚进入社会在外打工。
“家里种了3亩苹果园,可是树都老化了,一年下来收入不了多少钱。”看着现在家徒四壁,张宗艳忍不住抹了抹眼泪,她说村上、县上给予了他们一些经济上的支持,但是家里实在是缺乏劳动力。很多事情他们都没办法做。
走访中,村民们告诉我,知识匮乏、信息闭塞,对市场行情的不了解,对扶贫政策、方案持观望态度等,都可能成为脱贫致富的绊脚石。
车门村“第一书记”周军虎(旬邑县交通局驻村扶贫干部)来到村上后,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也带来了一些先进的项目和理念,比如搞秋葵种植,带动留守妇女学习剪纸售卖等。由于目前都还没有见到经济收益,很多村民还是处于观望状态,并未形成规模产业。
交流中听到最多的是没钱
“农民本身就没钱,挣得起,可赔不起啊。”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在他看来,经济基础太薄弱,导致大家的观念比较保守,因此除了外出打工挣钱,按部就班进行传统的农业种植是大家无奈的选择。村民们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的玉米能卖800元左右,但是刨除种子、化肥等成本,能落500元,一年下来也收入不了多少钱。
这一天下来,和村民的交流中,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没钱。对于村民的顾虑,周军虎说,村民们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是作为扶贫干部不能因为村民的担忧和顾虑 ,就停下扶贫的脚步。对此,我非常认同。“我现在动员大家种植秋葵,前期有十几户人种,我也和提供秋葵种子的公司签订了包销售协议。今后收到效益后其他人还可以加进来,更好的设想是我们将来发展合作社。”周军虎说,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他会继续结合本村的实际,在缺乏精壮劳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发展一些老人和妇女力所能及的产业,争取通过帮带的方式让村民们慢慢富起来。
华商报记者杨皓
蹲点驻村 佳县佳芦镇吴山村
“摇钱树”变成“遭殃树”
村民咋破解红枣魔咒
5月6日中午,在榆林佳县县委工作人员引领下,我赶赴“双百三同”蹲点调研目的地——佳县佳芦镇吴山村。
陪同人员称,吴山村他听说过,但没去过,可能不太好找。驾车出了佳县县城,沿榆佳路行驶十余公里,汽车拐上路旁一条村道。路旁的山峁上,漫山遍野都种植着枣树,但由于前段时间经历了数次寒潮,枣树至今还没有发出新叶,光秃秃的树枝与路旁绿油油的野草形成鲜明反差。“今年的红枣估计又要受影响。”一位随行人员说。
红枣收入减少村民贫富分化加大
行驶十多公里,几经打听,终于到达吴山村。村支书刘孝存说,全村共有282户866人,但村里常住人口只有330人,且大多都是老年人。据了解,吴山村2016年精准识别贫困户65户120人,其中产业扶贫27户59人,低保户37户60人,五保户1户1人。贫困户多数为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也有部分因病、因学、因灾致贫。当了近20年村干部的刘孝存感慨地说,近两三年,是吴山村变化最大的时候。“以前,我们村都是把红枣当成主导产业,全村总耕地面积3200亩,枣林就有2800亩。红枣市场好的时候,全村靠卖枣一年就能收入100多万元,枣树是真正的‘摇钱树’。但近两年,‘摇钱树’却变成了‘遭殃树’。一是这两年佳县雨水太多,红枣喜旱不喜涝,雨水一多,枣三四天就腐烂,收成大减;二是品种原因,佳县枣在市场上竞争不过新疆枣,市场萎缩。去年,全村靠卖枣总共才收入38800元。”刘孝存说,前几年,村里基本没人外出打工,靠红枣就能发家致富,但这两年不行了,红枣卖不出去,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跑运输、做小生意了。在外面打拼得好的,家庭收入还不错,出不去的人,收入减少得很明显,贫富分化逐渐加大。
村民尝试酿红枣酒拓展销路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针对现状,吴山村也制订了一系列脱贫措施。其一是产业扶贫,如成立红枣、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养羊、养土鸡、养蝎子;平整土地,发展杂粮种植;实施低产枣园改造,降低树形增加产量,嫁接、改良红枣品种。其二是技术技能扶贫,针对村民种植、养殖技能缺乏的问题,邀请农技人员,举办现场培训班,开展枣园丰产管理、家庭养殖技术培训;加强互联网知识培训,扩展红枣销售渠道;鼓励和组织有能力外出的贫困户,参与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班,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新修及硬化吴山村广场至大会坪沿黄路;实施村组道路及生产道路修建;实施光纤宽带入户等工程,推进整村脱贫。
以上措施,有些正在实施,有些正在谋划,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去年,有村民开始尝试酿红枣酒,2000斤枣酿出600斤酒,组织村民品尝了几次,大家一致说好。现在60套酿酒设备已经发到村民手中,今年我们准备成规模生产,一旦实现正规化,红枣的销路就不用发愁了,收入还能成倍增长,加上养殖业、种植业多种经营,村民就可以摆脱靠卖枣养家糊口的日子,真正走上稳定的致富路。”刘孝存说。 华商报记者 杨宁
蹲点驻村 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
种金银花帮村民脱贫
2017年5月6日,天气晴朗。一路颠簸,我赶到了“双百三同”蹲点调研扶贫村闫家村。
让贫困户参与金银花种植
闫家村位于蒲城县尧山镇,由11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650人,2016年有78户低保贫困户。村里共有9600亩地,其中2300亩种植金银花。“目前2300亩金银花种植比较集中,金银花一年收获四次,一年下来一亩地毛收入四五千元,苗是一次性投入,再就是人工费,纯收入比较可观。”闫家村村支书王春颜说,下一步会让更多贫困户也参与到里面来,争取尽快脱贫致富。
上午10点半,我赶到驻村地点时,村委会正在开扶贫项目“金银花产业园区”研讨会。据尧山镇党委书记贾玮介绍,园区5年前就开始筹划了,现在闫家村种植已经形成了规模,也产生了经济效益,目前打算将闫家村、西山村、光陵村三村建成一万亩金银花示范区,带动三村村民致富,争取在8月份初步建成规模。
大家信心满满憋着一股劲
在会上,尧山镇镇长闫涛也提出了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土地流转问题;二是金银花育苗问题。对于村民流转的土地,政府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闫家村金银花种植区,我看到,种植区已经打了水泥硬化路面,路两边是一排排的金银花,并且有隔离栏与未流转土地分开。据镇政府一工作人员介绍,以后这里土地都流转完后,从山坡往下看,跟梯田一样,非常漂亮,这个园区如果发展好了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
村支书王春颜在给我介绍金银花时,我感受到了村支书对金银花种植信心满满。在村委会的“金银花产业园区”研讨会上,我能感受到从村干部到村民,都憋着一股劲,镇村干部带领村民脱贫的意志是非常坚定的,通过摸索种植,大家对金银花种植都有比较高的期望,统一了干的想法。
华商报记者唐保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站点精选
- 出去工作与外出打工的区别,都看看吧2017-05-07
- 80后与90后购房理念区别究竟多大?2017-05-07
- 英国研究:爱读书的人更友善更擅长人际交往2017-05-07
- 13吨河南滞销蒜薹进京售价远低于市场价2017-05-07
- 面对乖女儿“万事随便”的反抗我不知该怎么办(图)2017-05-07